-
近年来,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发展规模实现质的飞跃,但是外部发展形势变化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发展阶段的转变,决定了未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高质量集群化发展将是首要任务。
-
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升,汽车新能源化和智能化提速,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向好的同时,也迎来了愈加激烈的竞争。
-
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是振兴实体经济、夯实工业化基础、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积极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其总量快速提升、主导产业更加聚焦,专业化优势进一步凸显。未来,要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融资服务保障,构建协同发展模式。
-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标志。近年来,我国加快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采取“赛马”方式进行遴选,全国集群竞相发展,已成为引领带动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
长城战略咨询在去年12月底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2》显示,2021年,大数据、云服务、产业互联网、网络安全、企业数字运营在2021年集中涌现独角兽企业,新晋数量为11家,包括销售易、聚水潭等由潜在独角兽成长为独角兽的企业。
-
国家高新区具有培育未来产业的坚实基础和高度活跃的双创因子,是培育未来产业的前沿阵地,应主动培育未来产业,肩负起未来产业创新改革的新时代使命。国家高新区培育未来产业,要加强未来产业顶层设计,转变政府科创政策重心,因地因时布局未来产业,打通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
作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力量,机器人为各行各业融合创新发展创造了新的可能,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引领着未来发展。“十四五”时期应强化创新融合能力、夯实产业基础、完善“机器人+”应用体系、优化产业顶层设计等,促进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
-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兴起,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的需求也日益强烈。提高金融创新能力,为科技创新提供强大的、稳定的供给支撑力,不仅事关我国产业与经济的发展,还将直接影响我国战略发展大局的走势。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在更高起点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稳定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广州高新区在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创新示范区过程中,应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扩大高水平开放,激活微观主体活力,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不断在经济体制关键性基础性重大改革上突破创新。
-
未来产业是全球科技创新竞争的新焦点,是抢占先机、赢得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
-
在国家利好政策竞相加码下,历经漫长“严寒”的平台经济似乎已嗅到“春天“气息。作为我国数字经济极其重要的一极,平台经济过去20年间正持续以“软实力”重塑经济业态,以“硬科技”赋能产业升级。如今从“野蛮”抢夺流量、跟风投资转向注重技术创新、赋能实体,迎来新春天的平台企业未来将如何顺风而上?地方政府应如何把准平台经济发展新脉络?
-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向全球产业中高端迈进,关键是提高我国制造业的附加价值和自主创新能力,打造“中国高水平科研+中国高端技术+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制造业创新生态和新发展格局。
-
近年来,汽车行业“新三化”(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的发展,为激光雷达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但其仍处于创新发展阶段。未来行业需要加速核心光电器件国产化替代,自研SoC加速量产上车;加快产业的垂直整合以推动供应链成本的降低和关键技术的升级。与此同时,激光雷达厂商也将逐步从感知硬件供应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
-
开发区的设立和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成功实现产业追赶、创造经济奇迹的关键举措。如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发展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无论是从硬实力还是能动性方面,开发区可以也应当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开发区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对开发区的管理体制进行大的调整,使之适应开发区当前的生产力水平、新的发展格局和使命导向。
-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持续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现阶段,高校、科研院所仍是国家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之一,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承担着重要使命。
-
近年来,伴随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的日益深化,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新职业新岗位持续涌现,带动就业多样化、从业者能力和素质不断提升,为稳就业提供了重要动力。产业互联网作为数字经济新形态,正在成为中小企业创业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器”,也成为新就业的“温床”。
-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无碳、灵活高效的二次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已成为我国推动绿色转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选项。但氢能产业目前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与“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少挑战和困难。
-
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成为新能源时代重要标志性事件。传统能源加速向清洁能源过渡,储能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支撑新能源发展迈入新阶段。
-
随着“1+N”政策体系的逐步完善,未来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也给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向。在此背景下,地区应该积极探索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加快推动传统工业技术工艺升级,提升传统工业数字化水平,完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加强低碳领域新兴产业培育。
-
近年来,随着新技术蓬勃发展,智慧产业园区建设持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信息系统逐步建设完成,但由于缺少统一规划,其各系统独立建设,数据互不联通。因此,需要对各系统数据进行联通,实现数据共享,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业务场景,充分利用内外部数据资源,全面提高产业园区运营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