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榜挂帅”制度具有需求导向、聚焦重点、开放创新等优点,从1714年英国政府设立经度奖开始,“揭榜挂帅”已经成为政府科研资助的重要手段。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先后设立百余项影响重大的“揭榜挂帅”奖,推动科技创新,有效提升政府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
当前,传统汽车产业正在掀起新的转型升级浪潮,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变革背景下,智能网联汽车应运而生。各大科技巨头企业纷纷入局下场造车,汽车产业格局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通过梳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现状,为各方参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建议。
-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也是专利密集型行业。需要指出的是,目前国内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专利挑战,归根结底是专利使用费过高。
-
自今年3月以来,“元宇宙”概念大热,但其概念尚未厘清,企业、技术、产品、资本等业界表现不一,底层逻辑仍需深度分析,破局路径亟待探索。故破局“元宇宙”,需把握四个关键要点:一是加速攻关核心技术;二是探索推广典型应用;三是资本谨慎理性投入;四是扶持监管合理到位。
-
作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重要绿色能源发展的方向之一,国内氢能发展热度日益高涨。统计信息显示,目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40多个地级市发布氢能规划,其规划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元;众多央企和上市公司也竞相布局氢能发展。
-
超高清视频(UHD)是具有4K或8K分辨率,符合高帧率、高位深、宽色域、高动态范围等技术要求的新一代视频。我国视频产业发展可分为发展期、成熟期、爆发期和超视频时代4个阶段,视频技术经历了由模拟向数字标清、数字高清的演进,正在向超高清(4K 8K)跨越式发展。
-
今年上半年,在创新助力和有力政策的支撑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继续保持高速扩张态势。同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一大批对产业有明确促进作用的重大创新成果相继涌现。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不断涌现的各类创新,不断创造新的增长点,经济发展“发动机”作用进一步凸显。
-
新经济成为引领城市疫后经济复苏的重要引擎。一些城市全面转型、加速推进,拥抱新经济发展;一些城市聚焦数字经济,跑出加速度;一些城市发布新经济重磅报告,打造网红打卡地。
-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人们消费习惯的不断演变,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短视频、直播应用加速普及,与电商、文学、游戏、资讯、旅游等领域的融合进一步加深。
-
园区是我国产业发展的集聚区,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在新的发展阶段,园区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更应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从大而全迈向小而精的高质量、专业化、智慧化发展。
-
“双碳”目标的提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持续推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度发掘“双碳”目标的经济价值,将开辟出我国“双碳经济”的新模式。“双碳经济”将加速工业领域低碳化转型,培育壮大低碳产业新生态,重塑我国经济竞合新格局。
-
目前,高校与科研院所依然“重论文轻转化”,科研成果评价体系与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仍不完善。尽管科研人员奖酬比例不断提高,但是整体成果转化率并没有明显提高。可见,成果转化的核心问题并不在于奖酬比例,而是在于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体系,打造专业化的科研管理人员与技术经理人队伍。
-
“十四五”期间,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将受到高起点的规划建设、高位势的产业集群、高效能的科技创新和高协同的服务环境四大驱动力的驱使,朝着专业特色化、数字智能化、绿色环保化和“产业融合、产城融合、区域融合”多维融合化方向加速发展。
-
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云计算与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涌现的背景下,企业对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逐渐成为主流。企业服务数字化利用现代技术和通信手段,改变为客户提供服务和创造价值的方式。
-
“十四五”时期,国家级产业园区应根据自身实际,选择合适发展路径,不断提高先进制造业发展质量,完善组织保障,建立园区产业发展协同机制;坚持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完善产业体系,推动园区经济集群化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助力产业园区协同发展
-
“十四五”时期,推动“双碳”工作应注重破除体制性障碍、打通机制性梗阻、推出创新性政策,为加快推动“双碳”进程创造良好的内外部发展环境。
-
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技术、颠覆性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当前,我国已将物联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关注并迅速推进,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形成了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的产业体系。
-
“揭榜挂帅”作为完善和补充现行科研管理机制的关键制度内容,具有重要的战略高度和现实指导意义,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求,深化科技管理机制改革的关键举措,激发市场主体创新活力的制度保障。
-
近年来,我国智慧园区发展迅速,对发挥产业集聚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但其运营存在产业同质化、“重建设,轻运营”等问题。
-
科技创新中心既是我国迈向科技强国的内在需求,也是各地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国家明确定位并重点推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北京、上海、深圳三地将如何围绕科技创新全链条之需,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共同支撑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