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日前在内蒙古包头稀土研究院的稀土新材料中试基地采访时看到,高纯稀土金属靶材中试产线正在有条不紊地运行着,中试线仅有15名技术、生产人员,占地不足百平方米。
2023-03-20 分享
-
记者19日从安徽大学获悉,该校魏培发教授团队与湖南大学曾泽兵教授合作,通过对氰基二苯乙烯结构的全新设计,调控了分子间和分子内不同的光化学反应,成功实现了可控的光致机械运动和光致变色行为。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材料领域国际期刊《先进功能材料》上在线发表。
2023-03-20 分享
-
记者19日从安徽大学了解到,该校先进材料原子工程中心,构建了一组具有系列组装特点的金镉纳米团簇,通过镉原子标记观察到内部金属原子的流动行为。相关研究成果在化学类国际期刊《美国化学学会杂志》上发表。
2023-03-20 分享
-
用一把特制工具,不需要拆解整个魔方,就能巧妙地抽取、替换其中的方块组件?在微观材料领域,类似的工具已然成真。
2023-03-20 分享
-
3月17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以下简称“青岛能源所”)获悉,该所多孔催化材料研究组开发了一种通用的硫醇辅助策略,合成介孔碳限域的硫掺杂金属催化剂,且催化剂的稳定性明显提高。相关工作成果于近日发表在美国化学协会杂志《ACS纳米》上。
2023-03-20 分享
-
美国密歇根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显示,由纳米颗粒自组装而成的微米大小的“蝴蝶结领结”,可形成各种不同的扭曲形状,并能被精确控制。这一进展为轻松生产与扭曲光相互作用的材料开辟了道路,为机器视觉和药物生产提供了新的工具。相关论文15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2023-03-17 分享
-
据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环境》杂志上的研究,荷兰莱顿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使用鸡胚作为模型,研究了聚苯乙烯纳米粒子可能产生的极端影响,结果发现纳米塑料会导致畸形。
2023-03-16 分享
-
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马骋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关于正极材料的技术路线,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全固态电池的潜力。该成果于3月14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
2023-03-16 分享
-
60多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假设有可能观测到一种不同形式的波反射,即所谓的时间反射。据最新一期《自然·物理学》杂志报道,美国纽约市立大学高级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已将“时间反射”理论付诸实践,观察到电磁信号在定制的超材料中的时间反射,为其在整个电磁波段的操纵提供了第一个实验证据。
2023-03-15 分享
-
品尝过新鲜蟹腿的人都知道,蟹壳到底有多么坚硬。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和日本九州工业大学研究人员不是简单地把它们扔掉,而是将这些壳“升级”成具有广泛用途的多孔、碳填充材料。他们在最新一期《ACS Omega》杂志上发表报告称,利用这种“蟹碳”制造了钠离子电池的阳极材料,这将是锂电子化学的一个极具竞争力的对手。
2023-03-15 分享
-
3月14日笔者获悉,电子科技大学物理学院乔梁教授团队日前在超导新材料研究领域取得突破,该团队发现了无限层镍氧化物超导体(镍基超导)超导电性的关键性元素和奇异电子态,为镍基超导领域的发展开辟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2023-03-15 分享
-
多肽仿生材料近年来备受学界和产业界关注。近日,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青年教师王跃飞对多肽仿生矿化材料的合成机制、独特性质及其应用进行了系统介绍和讨论,并以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期刊《化学学会评论》上发表综述论文,并受邀作为当期封面论文。
2023-03-14 分享
-
近日,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兰加·迪亚斯研究团队宣布研发出一种在室温和相对较低压力条件下表现出超导性的材料。有学者称,这可能是超导历史上的最大突破,但也有不少学者对此持观望态度。尽管室温超导是材料学界长期追求的“圣杯”,但由于该研究团队的“前科”,这一成果能否得到认可,还有待验证。
2023-03-13 分享
-
记者从西湖大学获悉,西湖大学理学院何睿华课题组连同研究合作者一起,发现了世界首例具有本征相干性的光阴极量子材料,其性能远超传统的光阴极材料,且无法为现有理论所解释,为光阴极研发、应用与基础理论发展打开了新的天地。
2023-03-10 分享
-
美国研究人员取得了一项历史性成就,在足够低的温度和压力下创造了一种超导材料,并可用于实际应用。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描述了这种氮掺杂氢化镥(NDLH),它在21摄氏度和1万个大气压条件下表现出超导性。
2023-03-09 分享
-
记者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熊宇杰、龙冉研究团队设计了一类等离激元催化材料,实现了可见光区和红外光区二氧化碳与水的高选择性转化。该技术使用广谱低强度光,甲烷产率高达0 55毫摩尔 克 小时,碳氢化合物的产物选择性达100%,是目前光驱动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的最高纪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3-03-02 分享
-
澳大利亚工程师开发了一种微型柔性软体机器人手臂,可将生物材料直接3D打印到人体器官上。未来医生们有望通过小的皮肤切口或天然小孔,将该设备送入人体内难以触及的区域,以加速疾病的治愈。相关研究刊发于最新一期《先进材料》杂志。
2023-03-01 分享
-
记者2月27日从首都医科大学获悉,该校教授李晓光团队在暨南大学苏国辉院士团队指导下,联合北京同仁医院王宁利教授团队,利用生物活性材料(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壳聚糖)促进成年大鼠完全离断的视神经长距离再生,并恢复视觉功能,从而成功修复成年大鼠的视觉系统。
2023-02-28 分享
-
没有两个人的心跳是一样的。心脏的大小和形状可能因人而异,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这些差异尤其明显。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师团队开发出一种程序,可3D打印患者柔软而灵活的心脏复制品,并可控制其泵送动作,以模仿患者的泵血能力。他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医生根据患者特定的心脏形态和功能定制治疗方案。研究团队22日在《科学·机器人》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报告了该成果。
2023-02-27 分享
-
芬兰科学家揭示了木蹄层孔菌拥有非凡的机械性能和超轻“体重”背后的秘密。结果显示,这种蘑菇复杂的结构可被模仿,取代塑料制成超轻的高性能材料,用于研制运动设备和防弹衣等。相关研究刊发于22日出版的《科学进展》杂志。
2023-02-2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