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领衔的一个国际研究团队不久前开发了一种技术,该技术使用液态金属来制造一种既不透气体也不透液体的弹性材料。该材料的应用包括部分高价值技术产品的外壳,例如柔性电池。
-
不法商贩用“洗澡蟹”冒充知名湖区产品卖高价,损害消费者利益,侵害农产品品牌。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黄方教授团队副研究员于慧敏、博士生殷皓铭等人基于“一方水土养一方蟹”的地理特点,运用“激光剥蚀”等技术分析蟹壳中的锶同位素,可精准测定大闸蟹的原产地,新技术有望应用于鱼、虾、蟹、茶叶、红酒等多种农副产品的原产地保护。
-
刺激响应聚合物的发展为下一代小型无线控制软体机器人带来了大量新材料相关的创新。工程师们已使用这些材料制造可行走、游泳和跳跃的小型机器人。
-
德国马克斯·玻恩研究所、亥姆霍兹中心、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和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开发出一种革命性的新方法,利用强大的X射线源捕获纳米级材料波动的高分辨率图像。这种新技术允许创建清晰、详细的影像,而不会因过度辐射损坏样本。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
近日,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奶牛种业创新团队培育的“克隆奶牛”顺利出生。这是国内首次采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对现存群体中的百吨优良个体进行种质复原保存 ,并用于良种奶牛高效繁育,取得了体细胞克隆技术在良种奶牛培育中担当核心和关键角色的新突破。
-
根据《自然·水》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环境研究,一种最新的水文示踪技术可以揭示富士山千年来提供饮用水的巨大地下水和泉水网络,其正是由深部含水层所滋养的。这项新技术还将有助于人们理解地下水的水质下降。
-
美国耶鲁大学一组研究人员开发出首台芯片级掺钛蓝宝石激光器,这项突破的应用范围涵盖从原子钟到量子计算和光谱传感器。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自然·光子学》杂志上。
-
记者1月30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许金时、韩永建等人利用简并光学谐振腔内的涡旋光子构建非厄米人工轨道角动量晶格,观测到了非厄米奇异点。该成果于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科学·进展》上。
-
韩国机械与材料研究所与成均馆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宣布,开发出一种电池电极的设计和加工技术,可显著提高用于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汽车等电子设备的电池性能和稳定性。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上。
-
日本、加拿大、奥地利等国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团队在最新一期《物理评论快报B》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他们首次在粒子加速器上合成出奇异且非常“短命”的∧(1405)粒子,了解其内部结构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存在于中子星内部的超级稠密的物质。
-
春节期间,走进已经举办了28次的豫园灯会,扫扫二维码,上古神兽畅游在城市上空,游客们可以“沉浸式”体验“山海奇豫记”的异想世界……“市场表现完全超出我们之前的预判,火爆程度让我们非常振奋!”豫园股份总裁高级助理、豫园文化商业集团联席总裁周诞说。
-
日前,以“礼赞二十大 建设新森工”为主题,融合创新冰雪雕塑景观的两件原创雪雕作品在中国雪乡景区雕刻完成。如今,这两处雪雕已成为雪乡游客打卡网红新地标。
-
1月20日,记者从国家能源集团获悉,该集团准能黑岱沟露天煤矿1090平盘南部煤基纳米碳氢燃料炸药工业化应用试验取得成功,标志着煤基纳米碳氢燃料工业化应用、煤基纳米碳氢燃料炸药工业化应用均取得重大突破。
-
1月19日,国家林草局发布“互花米草可持续治理技术研发”应急揭榜挂帅项目榜单。
-
近日,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马余刚教授团队、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团队与合作者首次在RHIC-STAR国际合作的重离子碰撞实验中观测到了反应末态粒子的整体自旋排列现象,该成果为研究夸克-胶子等离子体(QGP)中的强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方向,相关成果于北京时间1月19日发表于《自然》(Nature)。
-
澳大利亚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研究人员展示了一种创造微型3D材料的新技术,最终可使氢电池等燃料电池更便宜、更可持续。近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的该研究,有可能在纳米尺度上按顺序“生长”互连的3D层次结构,这些结构具有支持能量转换反应的独特化学和物理特性。
-
荷叶“出淤泥而不染”;猪笼草将接触它的昆虫“滑”进笼内;弹尾虫能够漂浮在水或油表面;鱼类在水中时油类无法黏附在其身体表面……这些动植物之所以拥有“超能力”,是因为具有斥液表面。
-
在清澈的河水中,繁茂的沉水植物随波摇曳,宛如一片“水下森林”,小鱼小虾穿梭其间来回觅食……“以前河水发黄,河面上都是杂草和垃圾,现在水变得越来越干净了,生活在这里的感觉也越来越好。”近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王店镇花园浜附近的居民马雪丽望着这条从小看到大的小河很是感慨。
-
近日,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稀有同位素前沿科学中心刘作业教授团队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核物理研究所、耶拿大学以及美国路易斯安纳州立大学科研人员合作,提出了一种利用超短激光脉冲实现介质无共振腔完美共振吸收的方案。相关研究工作以《零面积脉冲产生的完美共振吸收》为题发表在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超冷原子中心研究人员最近首次在超冷气体中观察到玻色子增强的光散射。该发现发表在《自然·物理学》上,或为玻色子系统的研究开辟新的可能性。